Newsletter

Just enter your email to get all the latest offers
[contact-form-7 id="570" html_class="default"]

好的自己

#孩子們會把小時候得到母親認同的自己視為「好的自己」

#而母親不中意的部分則當作「壞的自己」

#我們可以給孩子最大的幸褔到底是什麼?

 

診療室中,一個女人問到:「為什麼我要有情緒感受呢?沒有這些,日子不也可以過嗎?」

 

「一個完整的人生,並非如此。」我說。

 

「我生氣了,不就令人更不高興?我痛苦了,只是讓自己脆弱。有了情緒,就算可以讓人生完整,那又如何?」她接著說道。

 

一樣在診療室裡,小孩則說:「我不要再說這些難過的事,把它們忘記就好了。這樣我就又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但不經意地,小孩又在話語中洩漏了心情。

 

林醫師越來越理解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能建立在自己真實的情感上,而不是 建立在擁有某些特質上,如聰明、孝順、順從、外貌,能見度或優良表現,才有可能真的擺脫鬱悶。

 

其實想要隔離痛苦的人,也無法真實體驗快樂,因為他們所需的能力是相同的。

 

孩子們會把小時候得到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認同的自己視為「好的自己」,而母親不中意的部分則當作「壞的自己」。

 

不被某些家庭歡迎的情感,如憤怒、悲傷、不滿或羞恥。就有可能被孩子當作是「壞的自己」。

 

 

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描述了她覺得可以給孩子最大的幸褔是一段這樣的關係。

 

「無論什麼事讓我感到難過或高興,我都能自由的表達,不必為了取悅誰而面帶笑容,也不必為了別人的需要而壓抑我的煩惱和憂慮,我可以生氣,沒有人會因此死去或頭痛,當你傷害了我的情感時,我可以大發雷霆,卻不會因此失去你。」

 

取自 幸福童年的秘密

愛麗絲米勒

洪素珍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WOMAN WITH A PARASOL

Claude Monet

Tags: